整合资源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协同创新 ,传承民族艺术基因
——我院召开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2015年工作总结暨2016年中心发展建设会议
2015年12月24日上午9点,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工作总结暨中心2016年发展建设会议在行政楼218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晓灡研究员,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蔡永辉,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白玉兵,省文化厅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教授谢嘉辛,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魏育鲲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心理事长、学院吴卫民院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潘红副院长、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郭浩副院长、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处长付永寿,宣传部、财务处、研究生部、展演中心、云艺各二级学院主管科研与创作负责人参会。会议由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郭浩副院长主持。 吴卫民院长做了2015年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总结报告。他指出我院“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自2015年5月29日成立以来,在内部机制体制建设、建章立制建设、人才培养机制转变与建设、项目制运作、实践环节与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成立了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通过了中心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开展了协同创新项目立项与推进,推动了民族艺术传承创新工程系列活动,探索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催生了实践成果和研究成果……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行业产业及学术机构的强强协同,在保护民族艺术文化基因,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方式,培养创新型文化艺术人才,衍生新的艺术形态与艺术形式等方面,经过多方面努力取得了预期成果。他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体制机制不顺,项目合格率有待提高,资金使用率与规范性问题,动员度、参与面、整体性亟待加强。将来发展的目标,一是围绕云南发展“三个定位”,更加用力地开展协同创新工作;二是更加用心地立足于民族艺术去服务云南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需求;三是更加用情地抓好一流学科建设,抓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有慧眼、有理论、有情感投入地找准做实民族艺术基因传承工程,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各方面积累成果;四是更加注重依法依规开展各项工作。
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晓灡做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建设模式报告,他提出了六个考量标准:定位、成效、机制、平台、人才、合作。对各校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各高校协同创心中心建设及其建设成果进行了介绍。
教育厅科技处白玉兵处长对“协同创新中心”提出了建设与动态管理的要求,对如何激发高校科研创新的活力,如何建设高水平艺术大学、博士点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
省文化厅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现状进行了介绍,她对云南艺术学院对云南省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中心理事、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教授谢嘉辛就如何鼓励非遗、 民间文艺及传统知识的开发利用,如何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并对“华夏乐府”文化教育示范工程进行了介绍。
会议对与会者在2016年协同创新中心拟立项项目作了广泛动员,对新学年发展充满期待。
吴卫民院长对本次会议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就如何融入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因服务获支持,以质量求发展,在协同创新理念下,思路决定出路,特色办学,内涵发展,提出云南艺术学院十三.五期间要建好“协同创新平台、特色内涵平台、艺术智库平台”三个平台建设,在三个平台建设中为区域性高水平艺术大学建设累加高度。